<td id="qcxxb"><strike id="qcxxb"></strike></td>

    1. <td id="qcxxb"></td>

      黨史縱覽
      當前位置:首頁 > 黨建工作 > 黨史縱覽
      黨建動態 理論學習 黨史縱覽 組織建設
      鄧小平: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
      信息來源:廣安日報發布時間:2017-12-25瀏覽次數:8080責任編輯:沈勞軒

      在長期從事革命和建設的領導工作中,鄧小平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這是他政治品格的一個鮮明特征。他說過:“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糾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span>


      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


      鄧小平一貫重視黨的群眾路線,并把堅持群眾路線與制定、執行正確的政策聯系起來,通過重視群眾的實踐活動,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形成正確路線、方針和政策?!皬娜罕娭衼?,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就是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皬娜罕娭衼怼笔切纬烧_政策的重要前提,“到群眾中去”是檢驗、實現和發展政策的基本途徑,而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則是鄧小平的群眾路線觀在政策制定實施中的具體實踐。


      從中國農村改革的歷程來看,農村改革成功的基本經驗就是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農村改革的各種形式已在各地鋪開,但黨內還存在各種不同的認識,鄧小平一如既往地支持農民在實踐中的創造。


      1979年3月,國家農委召開七省三縣農村工作座談會,集中討論“包產到組”和“包產到戶”的問題。會后形成的紀要中提出,在一些特殊地區應當允許包產到戶。鄧小平在會后的一次講話中說:農村問題很多,一大堆,應該抓住主要的解決,貧困地區總得放寬政策。當時安徽、四川兩省搞包產到戶,承受的壓力很大。萬里后來回憶說:農村改革這場斗爭太激烈了。當時不表態就算支持了。他在北京開會期間曾找到鄧小平,鄧小平說:你就這樣干下去。


      7月,鄧小平登臨黃山,發表了著名的黃山講話,更讓為農村改革命運擔憂的人們放寬了心。后來,在農民創造的鄉鎮企業不斷發展的時候,鄧小平又充分肯定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體現了對群眾經驗創造的支持和倡導。事實證明,鄉鎮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


      在中國改革開放實踐中,經濟特區的試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證券市場的發展、股份制的試行,等等,也無一不是鄧小平對人民群眾智慧的尊重,對他們首創精神的尊重。在辦經濟特區的問題上,鄧小平說:“開始的時候廣東提出搞特區,我同意了他們的意見,我說名字叫經濟特區,搞政治特區就不好了?!边@種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的科學態度,正是鄧小平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對中國改革開放政策作出偉大抉擇的生動展現。


      要讓群眾能經常表達自己的意見


      密切聯系群眾,要讓群眾能經常表達自己的意見。全面了解群眾,經常深入群眾,認真聽取群眾呼聲,是鄧小平的一貫作風。他認為,群眾有氣就要出,我們的辦法就是使群眾有出氣的地方,有說話的地方,有申訴的地方,要讓群眾能經常表達自己的意見。善于傾聽群眾呼聲,掌握群眾的情緒,才能使黨的決策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


      為了聽到群眾的真實意見,鄧小平提出了兩個具體方法。一是廣開言路,鼓勵群眾講真話。他說:“一個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的聲音,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倍且朴诼犎「鞣N不同意見,他主張以耐心、誠懇的態度去對待群眾的不同意見。


      1977年7月,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主管全國的科技和教育工作。不久,鄧小平指示教育部準備召開一次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他對教育部負責人說,到全國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找一些敢說真話有見解的,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是行政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有才華的教學人員來京參加座談會。在這次座談會上,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查全性坦誠直言改革大學招生制度,語驚四座。聽了大家的發言,鄧小平當場拍板指示當年恢復高考。其實,在召開這次座談會前,恢復高考就是鄧小平醞釀多年的一個撥亂反正的重大舉措。他最初的想法是1977年用一年的時間做準備,1978年正式恢復高考。然而,這次座談會上諸多老教授、老專家的肺腑之言感染了鄧小平,推動了高考政策的提前推出。


      1977年12月,570萬考生走進高考考場。加上1978年的夏季考生,兩季考生共1160萬人。冬夏兩季,我國共招生錄取了40.1萬名大學生。當時許多闖過獨木橋的莘莘學子,后來都成為各個領域的骨干和棟梁,為中國社會的前進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和生命線,貫穿于黨的一切工作中。其核心內容和要求,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時時處處為群眾著想。鄧小平曾說過,他從18歲加入革命隊伍起,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改變中國的面貌,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


      1978年9月,鄧小平在視察東北時看到人民生活還非常困難,曾語重心長地向沿途的省市黨政軍負責人談到:“外國人議論中國人究竟能夠忍耐多久,我們要注意這個話。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薄拔覀兲F了,太落后了,老實說對不起人民。我們現在必須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條件?!痹诖髴c,了解到石油工人的工資和住房情況后,鄧小平說,大慶貢獻大,工人工資太低了,應該提高。房子要蓋得好一點,要蓋樓房,要搞建筑材料。要把大慶建成美麗的油田。


      鄧小平到遭受嚴重地震災害的唐山,到天津職工住宅區,總要參觀現場,查看居室。他之所以特別關心住宅建設,是因為住房問題已成當時人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而突出的問題?!吧鐣髁x要表現出它的優越性,哪能像現在這樣,搞了二十多年還這么窮,那要社會主義干什么?我們要在技術上、管理上都來個革命,發展生產,增加職工收入?!边@些發自肺腑的心聲,極大地震動了當時在場的人們。就是我們今天讀起來,仍然會為之動容。


      此后,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鄧小平看清了中國的國情;通過與發達國家的橫向比較,鄧小平看到了中國與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差距,認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只能從實際出發。鄧小平規劃的我國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每一步都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奮斗目標,使人民的生活先解決溫飽,后實現小康,再達到富裕,從而把群眾利益直接體現在黨的方針政策和發展戰略中。能否實現小康目標,完成“三步走”發展戰略,成為鄧小平晚年最為牽掛的事情。


      據鄧小平的女兒鄧榕回憶:“父親晚年曾幾次表達過一個愿望。他說,這些年來,我盡量少做事情,沒有其他理由,只是想多活幾年。他說:‘我只追求兩個目標,一個是在本世紀末中國實現小康社會;另一個就是,我要爭取活到1997年,到香港去看看?!闭鞘冀K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時時刻刻為群眾著想,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即把“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真正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


      中國共產黨人能否奪取政權,能否鞏固政權,都在于能否獲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能否保持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能否制定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這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正確,改革開放的大勢之所以不可逆轉,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受到群眾的真誠擁護。鄧小平時刻把自己擺在人民群眾之中,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這是他最偉大、最高尚的革命品格,也是他深得廣大人民崇敬和愛戴的根本原因。(王德蓉)


      (摘自《新湘評論》)

      国产盗拍SAP私密|国产又黄又湿又刺激网站|无码国产玉足脚交久|欧美AAAAA级毛卡片在线
        <td id="qcxxb"><strike id="qcxxb"></strike></td>

        1. <td id="qcxxb"></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