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江姐》經典場景“繡紅旗”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卑橹@首耳熟能詳的《紅梅贊》,大型民族歌劇《江姐》與它所塑造的光輝形象,帶著一縷紅梅的清香,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時光。時代變遷、歲月更迭,歌劇《江姐》歷久彌新,持續散發著革命英雄主義的永恒光輝。紅巖精神、紅梅品格帶著在生死考驗中鑄就的紅色基因,在華夏兒女波瀾壯闊的奮進歷程中,內化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深入到千千萬萬人的心中。對于人民軍隊傳承紅色基因,打造強軍文化也帶來深刻啟示。
2017年12月,江蘇無錫,第三屆中國歌劇節??照墓F歌劇《江姐》作為唯一獲邀在優秀劇目板塊展演的軍隊作品,再一次綻放異彩。舞臺上下、劇場內外,《紅梅贊》的旋律久久回蕩,慕名而來的觀眾絡繹不絕……
這是歌劇《江姐》自2007年第五次復排以來的第118場演出,也是自1964年首演后的第1064場演出。這期間,江姐的扮演者萬馥香、蔣祖繢、鄭慧榮、孫少蘭、趙冬蘭、楊維忠、金曼、鐵金、王莉、伊泓遠、哈暉、曲丹等五代空軍文藝工作者,經歷了整整50多年的接續傳承。舞臺上演出的王莉,正是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的主要代表。
紅梅綻放,幾度芳華?;厥赘杪曪h過的歲月,曾經的艱辛與輝煌,曾經的堅守與執著,仿佛仍在耳畔回響,給后來者以遐思和力量。
望水想川江,夢里登紅巖
空政文工團一直有歌劇創作的傳統,在《江姐》之前,就推出了《鋼筋鐵骨》《王秀鸞》《打擊侵略者》《董存瑞》等一系列歌劇。由閻肅編劇、羊鳴與姜春陽作曲的小歌劇《劉四姐》也取得了不錯的反響。然而,在1959年第二屆全軍文藝會演時,空政文工團的作品在劇目質量和社會反響方面相比部隊兄弟單位仍有一定差距,這令當時的空政文工團特別是創作組成員背負著相當大的壓力。歌劇《江姐》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醞釀創作的。它寄托著創作者迎難而上、實現超越的信念,也寄托著空政文工團成就大作品、推出時代經典的深深期待。
在歌劇《江姐》推出之前,當時全國已經有幾十個版本的《紅巖》劇目在上演。即使如此,閻肅依然對歌劇《江姐》的創作充滿信心。閻肅在山城有近二十年的生活經歷。這使得他對四川的鄉土風情、反動統治下的大眾疾苦和地下黨員英勇斗爭的情況十分熟悉。當這種得天獨厚的藝術視角投射到革命先輩淬火礪金的奮斗歷程中,作者便能透過1949年前后那翻天覆地的歷史節點,深刻地反映革命斗爭的精神與本質。
這一年,閻肅帶著《紅巖》小說,在結婚后第一次探親休假連去帶回20天的時間里,寫了18天的劇本??芍^是:“望水想川江,夢里登紅巖”。
1962年10月劇本初稿完成后,羊鳴、姜春陽、金砂三位作曲家便全身心地撲向音樂創作中。
這一稿一個音符也不要,重新生活,重新寫
“如醉如癡如狂”,這是當年幾位年輕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狀態。歌曲《我愛祖國的藍天》首唱秦萬檀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細節:當時,姜春陽躲在蚊帳里,打著手電筒作曲,手中一邊寫,口中一邊哼,兩手還不時打著拍子,就像指揮一個大樂團似的,晃得床板嘎吱嘎吱響。同屋的人勸他歇一會兒,他依然邊打拍子邊唱,如同走火入魔了一樣。作曲羊鳴回憶當時的情景感嘆:“其間的過程如同煉獄一樣艱難,每個細胞都得處于興奮狀態,體力消耗非常大。我那時不能動感情,一動感情就哭,壓力大得都快神經錯亂了?!?/span>
凝聚心血的初稿完成后,空政文工團組織了第一稿的作品審查會。參加審查的同志普遍反映《江姐》在文學上站住了,有人物、有情節、有層次、有高潮。而對于譜曲,大家仍不是很滿意,覺得旋律不好聽。會議結束時,時任空政文工團政委陸友做了結論:“劇本還要修改,這一稿音樂全部作廢。一個音符也不要,重新生活,重新寫?!闭懹咽囚斔囈魳废刀趯W員,其他幾位領導黃河、牛暢、劉敬賢也都是獨當一面的作曲家,他們深知《江姐》的音樂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誰也不知道,當年幾位年輕人在走出會議室的片刻在想什么,但當時那份落寞直到多年過去,仍然讓他們記憶猶新。
重整行裝到全國采風
盡管作曲們思想壓力很大,但他們并沒有灰心,而是覺得有能力、有信心圍繞“新”字創作。就這樣,幾位主創再次振作精神,重整行裝到全國采風去了。
懷揣著劇本的主創們,多次采訪小說《紅巖》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和江竹筠烈士的親屬,走訪健在的川中地下黨員,再次加深了對于劇中人物的理解。
在音樂方面,羊鳴等人先后學習了京劇、河北梆子、川劇、越劇、滬劇、婺劇、評劇等劇種和四川清音、四川揚琴、金錢板、杭州灘簧、金華灘簧等民間說唱音樂。當然,他們不只是單一地學幾段唱腔,找幾段素材,而是在積淀著悠久中華文化的地方戲曲中,學習與民間音樂有關聯的所有知識。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當幾位作曲將這種化民族音樂于人物刻畫之中、不拘一格又極具民族風格的創新實踐再次進行匯報時,終于得到文工團上下的一致認可。
在初稿一個音符也不要的情況下二次作曲,無異于從倒塌的廢墟中重新規劃另立新樓。然而,也正是這樣的曲折,才夯實了《江姐》音樂深厚的根基。幾位年輕創作者,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秉持著一種韌勁,一步步讓歌劇《江姐》不斷邁向藝術精品的境界。
《紅梅贊》上報給劉亞樓司令員,他當即拍板:“好,就是它了!”
1963年9月,作品通過審查后,《江姐》進入了試唱階段。排練伊始,時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給文工團提出八個字的要求:精雕細刻,打造精品。
文工團人尊敬劉亞樓,不僅僅由于他是空軍司令員,更由于他深諳文藝創作的規律。對于歌劇《江姐》的修改提議,大到主題結構,小到唱詞唱腔,他總能夠說到點子上。從劇目創排到后來走遍全國,劉亞樓關于《江姐》的批示多達52次,在病重期間仍然關心著演出情況,甚至在逝世前的病榻邊依舊放著《江姐》劇本。
劉亞樓最先提到的問題就是主題歌的創作與打磨,他認為主題歌沒有成為全劇的主旋律,可以借鑒一些地方的戲曲和民歌,也可以移植和摹仿,但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劉亞樓的意見,得到創作者的深深認同。與此同時,創作主題曲的任務也就成為了當務之急。
一天傍晚,創作組幾個人散步,閻肅拿出一個朋友約他寫的《紅梅贊》,跟大家討論。詞還沒念完,就被三位作曲搶走了?!凹t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伴隨一個個深情動人的字符,作曲羊鳴的耳畔,仿佛又響起了在成都聽到過的四川清音、在杭州聽到過的絲弦彈唱……經過一系列反復的試唱、加工,一曲形象鮮明、曲調優美、情感深沉的《紅梅贊》終于定稿。歌曲很快上報給劉亞樓司令員,他當即拍板:“好,就是它了!”
“紅巖上紅梅開”,簡單的6個字,把中國文化中象征不屈風骨的紅梅形象,和中國共產黨人追求革命理想的偉大品格藝術地嫁接起來,不但成為革命者高潔品質的象征,也成為共產黨人堅守信仰的形象化宣示。
這首歌不僅成為了江姐的化身,也為其他很多唱段提供了動機,成為整部歌劇音樂的支點。熟悉這部歌劇的人會發現,很多段音樂的起始都與《紅梅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排練場的駐地,創作者們聽到演員在唱,孩子們在唱,就連食堂的大師傅也一邊和面一邊唱“紅巖上紅梅開……”,這使創作者們對于主題歌充滿了信心。
沖出三峽到海洋
1964年9月4日,歷經上百場的內部試演,空政文工團在中國兒童劇場面向公眾首演歌劇《江姐》,連續演出的26場,場場爆滿。
1964年10月13日晚,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同觀看了演出。第二天,《人民日報》等各大報紙都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觀看《江姐》的消息和同演職人員合影的照片。隨后的一天晚上,毛主席專門在中南海接見了閻肅,并贈給他一套親筆簽名的精裝《毛澤東選集》,勉勵他寫出更多的作品,為社會主義文藝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閻肅堅定地說:“我一定好好努力!”這脫口而出的七個字成為閻肅踐行一輩子的諾言,而那一光榮時刻,更化作了空政文工團永遠的珍貴記憶。
“沖出三峽到海洋”這句《江姐》開場川江號子中的歌詞,描述的是滾滾東去的長江,似乎也預示著《江姐》在后來數十年的輝煌。
在為中央首長的演出得到肯定后,歌劇《江姐》開啟了全國巡演。一年間為部隊、黨政機關、工廠、學校等公演257場,成為讓人嘆為觀止的文化景象,創造了中國歌劇史上的奇跡。
經過“文革”期間10余年的沉寂,1977年5月23日,空政文工團經過修改重新上演歌劇《江姐》,1978年又由上海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1984年,在《江姐》首演二十周年之際,歌劇《江姐》第三次復排。1991年建黨70周年時,歌劇《江姐》作為獻禮劇目第四次復排。2007年《江姐》五度排演時,壓縮了半個多小時的篇幅,修改達265處,刪減2430字。正是這種持續的、流動中的常演常新,為《江姐》曾經和現在的輝煌,作了一個令人信服的注腳。
黨的十八大以來,第五代《江姐》開啟了大范圍的基層巡演。和半個世紀前一樣,《江姐》所到之處,立刻掀起紅色旋風。不少單位以上黨課的方式重溫經典。原空八軍副政委邱漢文看完演出后,拉著“江姐”扮演者曲丹的手激動地說:“60年代我就看過《江姐》,今天有幸再次觀看,依然能感受到《江姐》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备鑴 督恪房缭桨雮€世紀的五度唱響,就這樣在老人家樸實的言語中如此有歷史感的二次相遇。
并非尾聲
五十余載斗轉星移,當年的年輕人很多已然兩鬢披霜,編劇閻肅、作曲金砂兩位主創已經故去,而舞臺上一代代演員卻用青春,詮釋著江姐永遠年輕的形象。
《江姐》讓我們在重溫中國革命歷史的時候,清晰感受到在那艱難歲月里有那么一群人,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信仰而超越生死的界限,甚至向死而生。這就是《江姐》的可貴之處。50多年間的每一次復排,它都把共產黨人的信仰和理想追求,用藝術的形式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這使得它超越了時代的局限,超越了一般藝術作品的審美意義,給人們帶來了綿延半個世紀的心靈震撼。
在歌劇《江姐》一路走來的歷程中,許多經實踐檢驗的藝術創演規律,許多在波折反復中凝練總結出的啟示經驗,在今天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借鑒與遵循。正如空政文工團團長張天宇所說:“歌劇《江姐》走到現在,我相信還會有第六次、第七次復排,空軍的一代代藝術家也應該把這部歌劇一直演下去?!闭\哉斯言。大潮浩蕩,變革云涌,歷史的演進和文藝的發展從來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督恪吩缫殉搅艘徊縿∽鞅旧?,它不斷迭代的過程,正是延續藝術薪火、傳承紅色基因的過程。而播火者,永遠都在。
(文中圖片由郭幸福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