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黨政主導、多元辦學”的中國模式同英國模式、法國模式并列為老年教育的三大模式。本文圍繞“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對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概念邊界、屬性和內涵特色進行探討,為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理論研究提供參考。
關 鍵 詞:老年教育;中國模式;內涵;特色
老年教育作為我國老齡事業和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有效保障老年人享有受教育基本權利的同時,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價值,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近期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進一步探討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內涵及實踐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概念邊界
2004年,喬舒亞·庫珀·雷默在題為《北京共識:提供新模式》的論文中將中國通過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踐,摸索出的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稱為“中國模式”。“中國模式”概念的提出同樣也為研究我國老年教育發展提供了一種全新視角。隨著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不斷推進和完善,老年教育中國模式也在不斷創新拓展。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普及化、實踐特色化和接軌國際化等方面。因此,在討論“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過程中,有必要先對其概念邊界進行厘定。
第一,“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歷史起點應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全會確立了我國教育事業“科教興國”的戰略地位,將科學和教育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關鍵的因素,中國社會重新回歸到教育的起點,這為老年教育中國模式初創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和歷史背景。1982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中發〔1982〕13號),正式廢除了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在干部制度改革的背景下,老年大學應運而生,為我國學校老年教育的興起奠定了政策基礎。
第二,“老年教育中國模式”著力解決的是中國的老年教育問題。在界定概念時首先要重視其綜合性、全面性、整體性,它不是對某一區域或某個部門辦學的老年教育,也不是對老年教育的某一個環節進行的概括。
第三,“老年教育中國模式”是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形成發展的,參照系是國外老年教育模式,如法國模式、英國模式、美國模式、日韓模式等。這幾種主要模式既有自身特點,又有教育共性。因此,要注重“和而不同”,不能脫離國際化背景獨談“中國模式”。
第四,研究“老年教育中國模式”,實際是認為中國已經形成了成型的發展理念與實踐經驗,是可復制、可推廣的。“老年教育中國模式”主要是由我國老年教育發展中比較突出的特征和經驗構成的,既要對現有老年教育實踐經驗進行概括,又要體現出未來中國老年教育發展應遵循的原則。
二、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屬性
(一)教育為基的本質屬性
長期以來,對于老年教育“姓老、姓教或姓文”這一問題,國內學術界多有爭論。直至《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老年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和老齡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政策層面確定了我國老年教育的基本屬性是教育,強調了要“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老齡工作方針”,揭示了老年教育本質的核心是“提高老年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
根據認識的辯證運動,可以將老年教育的本質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層次:“補需性”的“按需施教”;“完善性”的“素質教育”;“積極休閑性”的“生活教育”;“自我超越性”的“生命教育”。其中,“按需施教”是教育的一般本質,而“補需性”則顯現老年教育的特殊本質。在中國模式的演進過程中階段性地表現為公民教育、閑暇教育、補償教育和再社會化教育等。
綜上所述,“老年教育中國模式”可以理解為:改革開放40多年來發展形成的由黨政主導的,以老年人為教育對象,遵循老年人身心發展規律和老年教育基本規律,有目的、有組織地為老年人提供學習活動,以提高老年人生命和生活質量,促進老年人全面終身發展和社會和諧發展為教育目的的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它充分體現了老年教育發展進程中,中國在教育管理體制、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及規模體系等方面有別于其他國家的特殊性和選擇性。
(二)多重耦合的功能屬性
根據作用對象,老年教育的功能定位可劃分為個體功能和社會功能。中國模式中,老年教育在微觀上表現為一種教育活動,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和手段等要素之間相互作用構建出中國模式的內部結構。因此,其內部功能表現為影響老年人個體發展方向及水平的育人功能,通過突出人本屬性,橫向上提升老年人全面素質,縱向上促進老年人終身發展,彰顯老年人生命價值,實現“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的終身發展教育目標。
在宏觀上,老年教育作為一個社會子系統通過全面發力、多點開花,對中國的政治文化建設、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和民生保障等其他外部環境子系統的維持和運轉產生影響、發揮作用。政治文化方面,老年教育提升了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質,通過在代際交流中“發揮老年人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導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彰顯長者風范”,有力推進了社會主義政治和文化建設;經濟發展方面,老年教育可以“積極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充分發揮老年人的智力優勢、經驗優勢、技能優勢,為其參與經濟社會活動搭建平臺、提供教育支持”,促進經濟建設和發展方式轉型;民生保障方面,學習是最好的養老,老年教育是實現從“養老”到“享老”的必由之路。通過強化老年教育的準公共物品屬性,逐步將“普惠性老年教育”納入地方性基本公共教育范疇,將教育養老、文化養老和社會養老三合一的需求輸入轉化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深度參與社會治理、創造文化藝術成果等教育產出,打造出“養教結合”新型養老保障模式。
在中國模式中,老年教育發端于時代和社會發展對老年人提出的新要求,興盛于老年人積極回應這些新要求、新期待的現實需求,通過引導、助推老年人重新回歸和融入主流社會,讓老年人的再社會化步入良性軌道,實現了“老有所學、老有所為”基礎上的“老有所樂”。
(三)二元回歸的價值屬性
結合個人本位和社會本位的教育目的二元論,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價值體現在“以自身屬性滿足老年個體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功效水平”上,是個人本位價值和社會本位價值的辯證統一。其中,制度頂層設計與地方性演進過程中的思維博弈和政策走向正是中國模式價值屬性的集中體現。
我國老年教育制度是在老齡和教育事業的實踐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價值實施策略從以老齡、教育政策為主逐步過渡到在政策指導下,更多地依靠法律,推動了其在正確的價值軌道上穩步前進、創新發展。
20世紀80年代之前,老年教育中國模式尚未成型,專門政策法規的出臺缺乏相應的實踐基礎,但老年教育的價值取向已蘊含在公民教育權利內,間接體現在相關法律中。例如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制定了多項法律法規制度和掃盲教育政策,雖未就老年教育的實施和保障做出明確規定,但其中包括了面向老年人的教育內容,以普及文化教育為主,優先體現了教育的個人本位價值(詳見表1)。
表1.中國老年教育政策法規匯總(1949年-1981年)
序號 |
政策法規名稱 |
時間 |
發文單位 |
相關內容 |
1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1954年 |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 |
2 |
《關于掃除文盲的決定》 |
1956年 |
中共中央、國務院 |
超過50歲的文盲如果愿意識字,應該歡迎他們參加學習。 |
3 |
《關于輕工業、手工業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社員退休統籌暫行辦法》 |
1964年 |
原第二輕工業部、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 |
對于已經退休的老、弱、殘人員,市、縣管理部門應當配合當地有關部門,對他們做好管理和教育工作。 |
4 |
《關于輕工業、手工業集體所有制企業職工、社員退休暫行辦法》 |
1966年 |
原第二輕工業部、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 |
注:以上政策法規如無特殊說明,均來自網絡。
隨著1982年干部終身制的正式廢除,老齡化問題開始受到重視。1984年,全國首屆老齡工作會議確立的老齡工作宗旨之中,“老有所學”在中國老年教育史上第一次有了明確的政策依據和價值遵循。1994年,《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展綱要(1994-2000年)》頒布,明確了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發展方向和任務。“老年教育”一詞首次正式出現在國家政策文件中,老年教育中國模式開始從個人價值逐步向社會價值過渡。(詳見表2)
表2.中國老年教育政策法規匯總(1982年-1994年)
序號 |
政策法規名稱 |
時間 |
發文單位 |
相關內容 |
1 |
《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印發<關于老齡工作情況與今后活動計劃要點>的通知》(中老字〔1983〕2號) |
1983年 |
中國老齡問題 全國委員會 |
推動有關部門擬定或制定保護老年人教育等有關法令和規定。 |
2 |
《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
1987年 |
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
注意人口迅速老齡化的趨向,及時采取正確的對策。 |
3 |
《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 |
1992年 |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
重視研究人口老齡化問題,認真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
4 |
《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展綱要(1994-2000)》(中老聯字〔1994〕70號) |
1994年 |
國家計委、民政部、勞動部、人事部、全國老齡委等10部門 |
實現老有所學,保障老年人受教育的權利,不斷提高老年人的素質。開展頤養康樂和進取有為相結合的老年教育。 |
注:以上政策法規如無特殊說明,均來自網絡。
1995年,《教育法》頒布,包括老年教育在內的終身教育首次被正式納入國家法律。1996年,《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出臺,“老年教育”“老年學校”概念首次出現在法條中,“老有所學”“國家發展老年教育”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1999年,中國正式邁入老齡化社會,老年教育作為積極應對老齡化改革措施之一開始發展提速。2001年,《關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中確定了由文化部負責全國老年非學歷教育并指導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工作。2006年,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列出了“到2010年,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萬所”的任務目標。2007年,《國家教育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老年教育列入國家教育整體規劃,并將《終身學習法》列入教育立法規劃。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要“重視老年教育”,標志著政府開始正式主導我國老年教育發展。2011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單列了“老年教育”一節。自此,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趨向統一。(詳見表3)
表3.中國老年教育政策法規匯總(1995年-2015年)
序號 |
政策法規名稱 |
時間 |
發文單位 |
相關內容 |
1 |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
1995年 |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
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健全終身教育體系。 |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
1996年 |
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
老年人有繼續受教育的權利。國家發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 |
3 |
《關于加強老年文化工作的意見》(文社圖發〔1999〕27號) |
1999年 |
文化部 |
辦好老年大學,建立老年教育網絡。老年的非學歷教育工作由各級文化行政部門統一負責。 |
4 |
《關于印發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成員單位職責的通知》(全國老工委發〔1999〕4號) |
1999年 |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 |
明確老年教育管理權歸屬,文化部將“全面負責全國老年非學歷教育工作,指導各級各類老年大學的工作。” |
5 |
《關于加強老齡工作的決定》(中發〔2000〕13號) |
2000年 |
中共中央、國務院 |
各級要重視發展老年教育事業。各種老年教育主要為老年人提供物質文化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
6 |
《關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文社圖發〔2001〕22號) |
2001年 |
中組部、文化部、教育部、民政部、全國老齡委 |
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縣縣有老年大學”的目標,并逐步向社區、村鎮延伸。 |
7 |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五”計劃綱要的通知》(國發〔2001〕26號) |
2001年 |
國務院 |
制定并公布全國老年教育條例,加強老年教育規范化管理;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教育活動。 |
8 |
《全國教育事業第十個五年規劃》(教發〔2001〕33號) |
2001年 |
教育部 |
首次明確提出要實現終身教育立法。 |
9 |
《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 |
2006年 |
全國老齡委 |
到 2010 年,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萬所。 |
10 |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
2010年 |
中共中央、國務院 |
重視老年教育。構建體系完備的終身教育。 |
11 |
《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 “十二五”規劃的通知》(國發〔2011〕28號) |
2011年 |
國務院 |
加強老年教育工作。創新老年教育體制機制,做好新形勢下老年思想教育工作。 |
12 |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教發〔2012〕9號) |
2012年 |
教育部 |
辦好老年教育機構,形成覆蓋城鄉的繼續教育網絡。 |
13 |
《關于進一步加強老年文化建設的意見》(全國老齡辦發〔2012〕60號) |
2012年 |
全國老齡委 |
大力發展老年教育。文化教育部門要把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和社區教育體系,加強領導,統一規劃。 |
注:以上政策法規如無特殊說明,均來自網絡。
2016年印發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第一次單獨將老年教育發展納入國家頂層設計?!兑巹潯奉C布后,27個省級行政區陸續跟進,出臺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老年教育地方配套政策體系開始逐步建立。2017年,“辦好老年教育”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2018年,《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修正版)中將“把老年教育納入終身教育體系”。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地方老年教育立法,都充分體現出依法治教、以人為本的老年教育價值理念和重整合、重探索、重規范的特色,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價值屬性由此實現了鏈條閉環。(詳見表4)
表4.中國老年教育政策法規匯總(2016年至今)及地方立法例舉
序號 |
政策法規名稱 |
時間 |
發文單位 |
相關內容 |
1 |
《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國辦發〔2016〕74號) |
2016年 |
國務院辦公廳 |
老年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和老齡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明確2016-2020年我國老年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主要任務、重點推進計劃和保障措施。 |
2 |
《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國發〔2017〕4號) |
2017年 |
國務院 |
推進老年教育機構逐步納入地方公共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學習服務體系,辦好老年大學。 |
3 |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國發〔2017〕13號) |
2017年 |
國務院 |
落實老年教育發展規劃,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到2020年全國縣級以上城市至少應有一所老年大學。 |
4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養老服務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9〕5號) |
2019年 |
國務院辦公廳 |
優先發展社區老年教育。建立全國老年教育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各類教育機構通過多種形式舉辦或參與老年教育。 |
5 |
《關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的指導意見》(國衛老齡發〔2019〕61號) |
2019年 |
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門 |
老年大學和老年教育機構要將健康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
6 |
《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國辦發〔2020〕45號) |
2020年 |
國務院辦公廳 |
將加強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能力列為老年教育的重點內容,幫助老年人提高運用智能技術的能力和水平。 |
7 |
《天津市老年人教育條例》 |
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
天津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通過 |
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老年人教育工作。教育部門應當規范和管理各級各類老年人學校教育。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老年人教育的協調服務工作。 |
8 |
《安徽省老年教育條例》 |
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安徽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 |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老年教育工作??h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老年教育工作。 |
9 |
《福建省終身教育促進條例》 |
2005年9月28日起施行 |
福建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 |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老年教育工作。 |
10 |
《上海市終身教育促進條例》 |
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
上海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
教育、民政等行政部門負責老年教育工作。 |
注:以上政策法規如無特殊說明,均來自網絡。
三、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內涵特色
隨著中國老年教育實踐的深入和老年教育理論的深化,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內涵與特色也在逐步完善。具體表現在:
(一)基本概念逐步明確
如前文所述,老年教育中國模式最初并沒有“老年教育”這一專有名詞的概念。雖然在《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展綱要(1994-2000)》中最早正式提出了“老年教育”一詞,但綱要將其定義為“開展頤養康樂和進取有為相結合的老年教育”,體現出當時對老年教育福利性和休閑娛樂性的認知特點。此后的政策文件中對“老年教育”的概念理解多與政策制定主體的定位相匹配,側重點各不相同。如教育主管部門多從教育的目標出發制定政策法規,將提高老年人的素質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視為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主要目標,而文化主管部門更注重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的需求,民政部門則更多地將老年教育視為社會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明確提出“老年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和老齡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思想道德、科學文化、養生保健、心理健康、職業技能、法律法規、家庭理財、閑暇生活、代際溝通、生命尊嚴等方面的教育”,“老年教育中國模式”的內涵和外延才有了科學、明確的注解:
第一,老年教育是為滿足老年人的學習需求,根據其身心發展特點開展的教育活動。它既是保障老年人受教育權利的主要途徑,又是推動終身教育建設的重要一環,是體現我國教育事業和老齡事業效能疊加的中心部分。第二,通過老年教育,老年人不但能夠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還能促進健康、服務社會,實現自身發展和服務社會的良性互動。第三,老年教育是積極應對老齡化,聚力賦能新業態,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發展目標日益清晰
老年教育興辦初期,相關政策法規對老年教育的發展目標大多為籠統地“倡導和鼓勵發展老年大學”。直至《中國老齡工作七年發展綱要(1994-2000)》中首次提出“到2000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有條件的地(市)、縣(市)和大型企事業單位應有老年大學或老年學校,鄉(鎮)、街道有老年學校”的目標,老年教育中國模式開始有了量化發展目標。
2001年,中組部、文化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中除了提出“盡快制定老年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遠景目標”的總體要求外,還明確提出了“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縣縣有老年大學’……在本世紀前10年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老年教育事業體系”的老年教育規?;l展階段性目標和中長期目標。2006年,國家老齡工作委員會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老年大學和老年學校應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萬所。2016年《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中將五年任務目標細化為“到2020年,全國縣級以上城市原則上至少應有一所老年大學,50%的鄉鎮(街道)建有老年學校,30%的行政村(居委會)建有老年學習點。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由此可見,老年教育中國模式對發展目標和規模的認識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明確、不斷具化的。
(三)推進措施更加具體
為了適應發展和創新的時代挑戰,提高老年教育政策支持的分類指導和針對性,措施推進的精準性和可操作性是老年教育中國模式始終努力的方向。從發展實踐上看,作為價值導向集中體現的政策體系在制定過程中“上接天線”“下接地氣”,既有抓改革、促發展的重大教育政策,也有達民意、惠民生的實事舉措。從教育資源供給、經費投入機制到發展措施路徑、師資隊伍建設,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地,實施措施的細化和具體化程度更高,可操作性也更強,對進一步排查實際問題、解決突出矛盾、落實具體安排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體現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顧秀蓮主編.多元化的中國老年教育[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9.
2.葉忠海.老年教育學通論[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
3.教育部.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國辦發〔2016〕74號[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610/t20161019_285590.html
4.陸劍杰:探究《規劃》深層內涵 共鑄貫徹自覺意識——關于老年教育的十個理論問題[J].老年教育(老年大學),2017(8).
5.林元和、王友農主編.中國老年教育理論研究與國際對接(2013-2016)[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